pywin32應用:刪Outlook過期郵件

寫了個小程式,來幫我把 outlook 寄件備份跟已刪除郵件的資料夾裡超過30天的郵件刪除掉。
主要使用python跟pywin32,雖然程式很短,但花了不少時間摸索。

首先是對 Office Outlook 的物件模型不了解,我參考了不少網路上的範例(例如:MG: Python for Windows)以及微軟提供的參考才摸索出來。
另外就是對時間的處理,OLE的日期時間跟python的日期時間不一樣,我參考了Converting OLE datetime values into Python datetime objects來作。
最後就是意外發現了 pywin32 有提供 makepy.py 這個工具,可以預先根據 COM Type Library 產生 code 出來,這就很類似 .Net framework 提供的 tlbimp。

#!/usr/bin/env python
# -*- coding: utf-8 -*-
import os, sys
import win32com.client
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
from datetime import timedelta
import pywintypes
# Microsoft Outlook Constants
# http://msdn.microsoft.com/en-us/library/aa219371(office.11).aspx
olFolderDeletedItems=3
olFolderSentMail=5
# or you can use the following command to generate
# c:\python26\python.exe c:\Python26\lib\site-packages\win32com\client\makepy.py -d
# After generated, you can use win32com.client.constants.olFolderSentMail
# http://code.activestate.com/recipes/496683-converting-ole-datetime-values-into-python-datetim/
OLE_TIME_ZERO = datetime(1899, 12, 30, 0, 0, 0)
def ole2datetime(oledt):
return OLE_TIME_ZERO + timedelta(days=float(oledt))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app = win32com.client.Dispatch( "Outlook.Application" )
ns = app.GetNamespace( "MAPI" )
folders = [
ns.GetDefaultFolder(olFolderSentMail),
ns.GetDefaultFolder(olFolderDeletedItems)
]
for folder in folders:
print( "Processing %s" % folder.Name )
past30days=datetime.now()-timedelta(days=30)
mark2delete=[]
#If you use makepy.py, you have to use the following codes instead of "for item in folder.Items"
#for i in range(1,folder.Items.Count+1):
#    item = folder.Items[i]
for item in folder.Items:
if ole2datetime(item.LastModificationTime)<past30days:
mark2delete.append( item )
if len(mark2delete)>0:
for item in mark2delete:
print( "Removing %s" % item.Subject )
item.Delete()
else:
print("No matched mails.")

如何解救 u-boot bootdelay=0 的情況

昨天因為想避免serial port干擾,就把 bootdelay 設為 0,想不到這卻是悲劇的開始。因為 bootdelay=0,所以,根本無法進入 u-boot … (冏),不能進 u-boot,就不能 update。
請 HW 同事幫忙看是否有線路可以設定強制用 SD 開,但試的結果是不行,一整個陷入困境,只好回家。
晚上睡覺時想到,公司用的 OMAP solution,把 NAND 切成7個部份:

  1. x-loader
  2. u-boot
  3. env
  4. kernel
  5. system
  6. userdata
  7. cache

開機以後,會把後面3個部份掛載成檔案系統來使用,那麼,開機以後我是不是也可以如法泡製把env那一塊抹掉,這樣u-boot讀這塊時,就不是我之前燒錄進入的bootdelay=0,那麼就有機會進u-boot了。
所以我在開機之後,先試著去mount,結果是不行,因為它不是正常的檔案系統。所以改用dd,用dd if=/dev/zero of=/dev/block/mtdblock2 bs=1024 count=1就抹除掉了。接著重新開機,果然讓我有機會按下任意鍵停在u-boot prompt下了。

pygtk for win32

不知道為什麼,之前覺得這很麻煩,所以現在才來試,結果發現很簡單。
試的過程裡,還用了easy_install (setuptools),嘖嘖,這是自找麻煩啊~
步驟其實很簡單:

  1. 先到GTK+ – Download for Windows網頁,找All-in-one bundles,我用的是2.20,下載以後,解開放到 c:\gtk+ 下,然後在環境變數PATH加上c:\gtk+\bin。
  2. PyGTK下載網頁的PyGTK for Microsoft Windows一節裡,找到PyCairoPyGObjectPyGTK,然後下載。要注意的是,點進去你會看到目錄,要點入目錄後,再找最新版本的.exe檔案。下載以後依序安裝即可。

就這樣,超簡單,居然讓我摸了好一陣子,實在是太懶得看英文了,下次不能偷懶。

電影流水帳(2010/5/26~2010/6/10)

看完破讓我有股熱情想再把福音戰士重看一遍,另外,也讓我了解到為什麼會有人要看藍光片了,大螢幕真的是有魄力多了啊!! (握拳)

  • 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:破(IMDB, Wikipedia)。這真是超有魄力的一片,雖說新劇場版是從頭再演一次,不過我建議還是看完之前的1~26話、電影版之後,再來看這新劇場版會比較好。這一集跟之前的電視版有改動,除了增加新人物之外,劇情也有改變,像是之前是真嗣同學冬二上了3號機,這裡卻是明日香,原本我還以為是我記錯了,上了Wikipedia看了以後,才發現改動真是不少。編寫這條目的人真的是神人!
  • Armored(IMDB, Wikipedia),中譯:運鈔車大盜。味道對了的片,不過我感覺到很多該鋪的劇情都沒有鋪到,導致在後面成員發生爭執的時候,讓人不明白這個人在那個當下所做出的決定,這相當可惜,如果可以拍成3~5集的電視劇,或許會比較好。劇情是以Ty為主軸去發展,Ty因為房貸的關係,很缺錢,他所屬的保全團隊就想吸收他進來一起搶。決定搶錢的前一天,Ty被教育單位的人逼急了,如果沒有錢,就沒辦法留住弟弟,於是他只能挺而走險。他事先就聲明了,如果有人傷亡,他就不幹了。原本應該是不會有什麼意外的,如果他們照原定計劃,假裝被搶,把錢藏起來的話。事情就是這樣,往往你覺得不會發生的意外,偏偏就是會發生。他們在藏錢的時候,不得不殺了人,Ty就火了,整個搶錢計劃因此翻盤。最後是Ty成功阻止他們,並且救了警察。
  • The Messenger(IMDB, Wikipedia),中譯:天堂信差。平淡、內斂的片子,幾乎都是描述感情跟人的變化,感覺上又是一個反戰的片子。Will是個War Hero,但是眼睛受了傷,所以後來就調回本土,改任專門通知家屬說死亡消息的人。故事就在他一次又一次通知死者家屬的經過發生,他從他的同袍兼上司Tony的荒唐生活裡了解了Tony;他接受了他的青梅竹馬改嫁的事實;他也遇到一個令他傾心的女人,雖然他是死者家屬的遺孀;故事大概就是這個樣子。

pythin tkinter

老闆要我幫 HW team 的同事開發一個工具,讓他們能比對線路圖。雖說是線路圖,但並不是真的去對圖,而是會先將圖轉為文字檔,再針對這個文字檔來做比對。文字檔的內容會描述線路經過哪些點,這樣實際上是可以自己做,但是問題在於第一次匯出跟第二次匯出的檔案內容並沒有順序性,也因此沒有辦法使用WinMerge之類的文字比對軟體來做。研究過匯出的文字檔內容以後,發覺並不難,只要用 python 很快就能處理完。輸出的結果就以我比較擅長的 HTML + jquery 來做,就可以達到動態的效果,同時也可以跨平台。只是對於 HW team 的同事來說,讓他們老是打指令來產生結果的HTML,是很麻煩的,所以我就在想 GUI 部份要怎麼做。
Python的GUI大致上有以下選擇,其實就涵蓋了主流的幾個知名 Framework:

  • pygtk
  • pyQt
  • wxPython
  • IronPython+Windows form+.Net framework
  • tkinter(tcl/tk)

pygtk、pyqt、wxpython、IronPython都需要安裝額外的runtime library,實在太麻煩,所以後來決定用 Windows python 就有內建的 tkinter 來做。python tkinter 實際上是 tcl/tk 的 binding,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包進去,不過既然有,那就方便多了。
教學可以參考PythonInfo 上的 TkInter,如果有碰過 pygtk,那麼,應該是不難。介面也大致跟 Windows 內建的相近,這邊我的心得就是其實可以不用 TopLevel,這會導致多一個多餘的視窗。

window=Tk()
window.title( "my_app" )
window.mainloop() # 直接呼叫 mainloop() 也可以

文字欄位的存取是用 Entry,Entry 內容的存取要透過 StringVar,也就是你要先產生一個 StringVar 物件,Assign 這個物件給 Entry 之後,才能用這個 StringVar 物件來存取。

filename_var=StringVar()
entry=Entry( window, width=100, textvariable=filename_var )
entry.pack()  # 一定要 pack 一下才會出現,要不然你什麼都看不到。
filename_var.set( "Hello" )  # 賦值
print filename_var.get() # 取值

寫到這裡,UI 已經悄然成型,但是字都…好小,找了好久,最後不得已,先產生 global font 物件之後,再一個一個控制項去設定字型:

global_font=("Arial",12)
entry=Entry( window, font=global_font, width=100, textvariable=filename_var )

好了,大致的 UI 有了,那麼怎麼選取檔案,原本以為要自己作一個 Dialog,後來仔細看過官方 TkInter文件之後,發現有提到一個 tkFileDialog,但卻沒提及用法。再根據 python tkFileDialog 關鍵字去找,發現 ActiveState Code上的這篇有使用範例,有了這個再去挖 source code,就可以知道有哪些 method 可以用,我只用到 tkFileDialog.askopenfilename()跟tkFileDialog.asksaveasfilename()。這個 Dialog 的底層是用到 Windows 內建的 Dialog,所以至少介面跟 Windows 接近一致了。

filename=tkFileDialog.askopenfilename( title="Select a file", filetypes=[
( 'JPEG files', '*.jpg' )
] )
output_html=tkFileDialog.asksaveasfilename( title="Save output as...", filetypes=[
( 'HTML files', '*.html' )
] )

dotplurk 筆記

Plurk Api Using C# 沒有提供文件,要自己轉。不過看了原始碼以後,你會發覺轉了也沒用,基本上就是參考 Plurk API
這裡幾點是看了以後的小紀錄:

  • PlurkApi.getPlurks(),傳兩個參數跟傳三個參數是不一樣的。傳兩個參數,使用的是 Polling/getPlurks;傳三個參數,使用的是 Timeline/getPlurks
  • PlurkApi.getResponses()/PlurkApi.getAllResponse() 都是取得某噗的回應,getResponses()可以指定從第幾則開始抓;getAllResponses()則是全部抓,底層是用迴圈搭配getResponses()去抓。
  • 官方 Responses/get 會取回三個部份:friends、responses_seen、responses,PlurkApi 只會傳回 responses 這部份,所以如果要知道 response 是哪個 user,得搭配 PlurkApi.getPublicProfile() 來取得,getPublicProfile()參數是字串,傳回的是 publicProfile,publicProfile 裡有屬性:user_info,可取得 user 資訊。

另外要注意的是,Plurk API有一天 50,000 次的限制,所以使用的時候要注意避免超過限制。

電影流水帳(2010/5/14~2010/5/25)

進度非常緩慢…
話說,Kick-Ass 真的是很容易不小心打成 Kiss-Ass,一下子場面就變成愛情動作片了(誤)~

  • 葉問2(IMDB, Wikipedia)。承續第一集的風格,還不錯看。這一集是描述葉問來到香港開武館以後所遇到的事情,最後則是以打洋人作為收尾,跟第一集比起來,稍嫌沒力了些。剛剛在找連結的時候,才發現釋小龍有演這部片,用 Google 找了圖片之後,才猛然發現真的有釋小龍啊~就是跟黃曉明一起拜師的其中一個,不仔細看,真的是看不出來。
  • Kick-Ass(IMDB, Wikipedia),中譯:特攻聯盟。網路一片好評的電影,果然是不錯看。不錯看的原因,我想是故事與眾不同,而且動作場面也夠力吧。一個平凡人試圖作超級英雄,他出名了,叫 Kick-Ass。想報仇的父女看到新聞正好藉此也扮成超級英雄來對壞蛋下手,結果使得壞蛋把目標設定為 Kick-Ass。為了找出 Kick-Ass,壞蛋的兒子扮成超級英雄,跟 Kick-Ass 聯繫上,混熟以後,吊出這對父女的下落。後來父親因此掛掉,女兒跟 Kick-Ass 聯手報仇,最後是皆大歡喜收場。

電影流水帳(2010/4/29~2010/5/13)

啊啊啊~

  • La môme (IMDB, Wikipedia),中譯:玫瑰人生。這是 Edith Piaf 的傳記片,劇情從她小時候跟著歌女媽媽流浪,到被父親帶到奶奶開的妓院,到跟著父親的馬戲團流浪,到在街頭流浪賣藝,鼎鼎大名的國際巨星,這個法國女人真的是相當的傳奇。前面有些悶,到後來就比較不那麼悶了,故事對於某些地方並不是交代的的很清楚,感覺有些草草帶過。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是,她在孩子的部份其實也走了跟她媽媽一樣的回頭路,疏於對小孩子的照顧,她的媽媽是因此跟她的感情不佳,但她跟她的兒子卻是天人永隔。對於 Marion Cotillard 的印象還停留在 Taxi 系列電影裡,所以看到她在這部片裡的表現,會覺得她真的是很勇敢地擺脫了她既有的形象,而且也惟妙惟肖(應該吧)地扮演了 Edith Piaf,難怪會因此得獎。
  • Looking for Eric(IMDB, Wikipedia),中譯:尋找艾瑞克。蠻不一樣的片,Eric 是郵局員工,本身因為某些緣故拋棄了自己的妻子,導致之後的數十年都活在陰影之下。因為接受了女兒的委託,必須和妻子碰面,他無法面對,所以逆向開車,發生車禍。之後他生命裡出現了另外一個 Eric – Eric Cantona,Eric Cantona 是他所喜愛球隊裡的超級巨星,他倆開始了對談,並且 Eric 因此開始改變自己。這應該是 Eric 自己跟自己的對談,有點像是佛家打禪的意味,自己跟自己深層的意識對話,往往能得到不一樣的體悟。最後 Eric 解決了他家庭裡兩個小孩的問題,也修復跟妻子的關係,皆大歡喜。我覺得蠻有意思的片子。
  • Banlieue 13 – Ultimatum(IMDB, Wikipedia),中譯:暴力特區2。我覺得還可以的動作片,不過我妹嫌這部片不好看,這篇,也是嫌。可能是沒看過第1集,所以看的時候覺得這兩個男主角好厲害,也難怪會拍第二集。

Vimana

Vimana 在 ubuntu 裡所需要的套件大致有這些:libdatetime-perl libexporter-lite-perl libjson-perl libmouse-perl libyaml-perl libapp-cli-perl libfile-type-perl libarchive-zip-perl
HTTP::Lite 則找不到適當的 deb,所以執行 perl Makefile.PL 時,會問說要不要從 CPAN 安裝,這時候要選 y。

==> Auto-install the 1 mandatory module(s) from CPAN? [y] y

接著 make 的時候,就會開始安裝 HTTP::Lite,同時編譯 Vimana
最後輸入 sudo make install,就會開始安裝 Vimana
如果你跟我一樣遇到 make 時,沒反應的話,不妨中斷他,然後輸入 sudo cpan HTTP::Lite 先手動用 cpan 安裝 HTTP::Lite,再重新 perl Makfeile.PL、make、sudo make install 就可以把 Vimana 安裝好了。
安裝 Vimana 以後,首先得用 vimana update 更新套件資料,接著就可以用 vimana install 來進行安裝了。

調整音量

實驗結果發現要讓音量狀態的Widget出現,只要加上 FLAG_SHOW_UI 就行了。
如果要調了以後,出現一個叮的聲音,我想應該只要再加 FLAG_PLAY_SOUND。
能調的東西,可以參考 AudioManager

AudioManager am=null;
int amFlags;
/** Called when the activity is first created. */
@Override
public void onCreate(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) {
super.onCreate(savedInstanceState);
setContentView(R.layout.main);
am = (AudioManager)getSystemService(AUDIO_SERVICE);
amFlags = AudioManager.FLAG_SHOW_UI;
Button button3 = (Button)findViewById( R.id.Button03 );
button3.setOnClickListener(new Button.OnClickListener() {
public void onClick(View v) {
am.adjustVolume( AudioManager.ADJUST_RAISE, amFlags );
}
});
Button button4 = (Button)findViewById( R.id.Button04 );
button4.setOnClickListener(new Button.OnClickListener() {
public void onClick(View v) {
am.adjustVolume( AudioManager.ADJUST_LOWER, amFlags );
}
});
}